image  

我以往接受的教育觀念.其實都刻意淡化性別差異.

認為男生女生的不同在於父母.教師等成人.透過安排好的情境及刻意的教育方式來塑造出來的.

所以我們生了男寶寶.就要給他藍色的衣服.被子.包包.給他車車.機器人.飛機.

生了女寶寶.就要給他粉紅色的衣服.被子.包包.給他洋娃娃.扮家家酒用品.動物布偶.

甚至在動作.語言等等都有不同的對待及要求.

男生就是活潑好動.愛打來打去;女生就是溫和安靜.愛靜態活動

因著性別刻板印象去塑造.孩子才會不一樣.

我也這麼堅信著.

但後來漸漸接觸孩子.接觸認知心理.看愈多書.質疑就愈多

真的就是這樣嗎?!

我開始傾向接受.不同性別之間是有天生差異.而是這天生差異性.影響了成人如何對待孩子.

但是我們必須小心檢視自己對不同性別的期待是否合理.

以及透過最適合孩子的方式去陪伴及對待.

 

這本書裡完整地討論關於男孩兒由嬰兒至成人的教育理念

範圍不侷限於父母.甚而擴展至學校.社區/群.

簡單摘要一下重點

 男孩的成長三階段

0-6歲:啟蒙階段--被愛與親密感

男孩比女孩更渴望媽媽的愛與親密互動

3歲前應由雙親之一或親近的家人照顧.以免造成產生不安全感及分離焦慮.造成負面影響(易有暴躁易怒之表現)

書裡很強調媽媽的角色.但其實我覺得爸爸也很重要

即使孩子很黏媽媽.但爸爸不能因此免責.仍要把握機會與孩子互動.

親子關係不是一朝一夕即能養成的.需要時間經營.

只是一起玩耍.甚至幫忙洗澡.餵副食品等等都是很棒的事.

 

6-14歲:學習當男生--發展技巧與能力.培養好個性與興趣

小男孩開始有性別意識.想要學當男生

爸爸的角色也愈顯重要.成為孩子學習的對象及範本.

爸爸的陪伴及回饋.對此時期的孩子而言至關重要.影響力甚至超過媽媽

但仍缺少不了媽媽的陪伴及關心

我在社區裡常見一位爸爸帶著小學年紀的兒子在桌球室裡打球.讓我超羨慕的!

在這個電子保母盛行的時候.還有爸爸願意撥出時間心力陪孩子運動.真的很棒!

我期待未來孩子大一點時.我家老公也能陪孩子打打桌球.而不是兩人一起賴在沙發上看電視.

 

14-成年:成為男人--學習技能.責任感與自我尊重

父母的角色退居二線.而由其他成人提供引導與協助

此時會很明顯發現孩子變得不一樣了.通常這時期同儕的影響力都會勝過父母

若能有適當的成人(例如教師.叔叔伯伯舅舅等孩子親近且信任的對象)引導陪伴會更好

 

男孩的教養方式

了解睪固酮對孩子天性造成的影響

睪固酮除了是成長荷爾蒙.也影響情緒與智力.使男孩精力旺盛.打鬧不休

它會引發幾個重大改變.

4歲時--好動.

13歲時--急速成長造成混亂.丟三落四

14歲時--測試底線.邁向成年

而睪固酮也使得男孩會在意地位與競爭.

以此而言.在教育孩子時.應該有明確的規範並建立秩序.並徹底落實.

劃定行為界限.讓他有個依據行事.可避免爭執.衝突

當然.也應引導他學習同理心.才能和諧與人相處

 

男孩大腦發育的進展

胎兒時期男嬰的大腦發育即比女嬰慢.左右腦的連結也較差.

而男孩血液中的睪固酮會減緩生長速度.女孩血液中的雌激素則會刺激腦細胞快速成長

雖然差異微小.但仍要注意孩子在學習方面.是否已準備好了

多對孩子說話.唸故事書.並且學習察覺自己的身體訊號.學習控制自己情緒.進而也了解他人感受.

作者建議讓男孩晚一年就讀小學.但就現實來講較難實行.我倒覺得不必刻意.

但必須給予較多支持與協助.以免他在課業學習上受挫太深而生反感

當然啦.給予空間時間讓男孩充分活動非常重要

培養運動的興趣與好習慣.也有助男孩健康快樂成長

我會習慣讓小飯糰知道我現在要做什麼.例如幫他脫穿衣服.脫穿尿布.要唱歌說故事給他聽

也會告知我正在忙的事.待會要去哪或做什麼

當然他聽不懂.但我想讓他知道語言表達的重要.

他很會吚吚呀呀的.其實也就是想表達.練習發聲.是遊戲也是學習.

 

爸爸的角色

前面提過爸爸是男孩學當男生時首要模仿的對象

不論是外在表現或內在態度.爸爸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響小男孩

所以爸爸不該只是個活動提款機.而該花時間陪伴小男孩

打鬧遊戲.運動.都是非常好的互動方式.除了親密互動外.還能引導規則及自我控制的能力

另外更重要的是.教導男孩尊重女性.適當的與女性相處(透過爸爸對媽媽的態度與對待方式而學習)

 

媽媽的角色

最重要的部分在於為男孩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並隨著孩子成長階段逐步調整教養方式

注意孩子交友狀況.建立責任感.引導孩子分擔家務.

讓他能夠建立與女性之間良好互動的基礎

 

此外也提到關於性教育及早開始.學校及社區的協助與影響.

不過這部分我覺得以現在的環境及制度來講.其實比較難落實.

只能將重心放在家庭方面.親子互動的品質才是自己能掌握的.

生小孩不容易.養小孩不簡單.教小孩更是大學問.

新手上路.很多東西都還在摸索試探.

當然無法完全照書養.畢竟每個孩子有其獨特個性.

不是任憑捏塑的黏土.更不會是任憑揮灑的白板.

順勢而教.才是拿捏的準則.

 

 

 

arrow
arrow

    皮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