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根本是為了我的懶惰教養法找個合理的依據XD
上週帶小飯糰去區圖看書(其實小傢伙根本是去玩書的XD)
順便也逛了一下親子教育類書籍.好久沒看了.還真有點懷念.
因為小傢伙沒興趣.不想陪我看.匆忙間瞥到這書名.有種直中心裡的感覺.立刻抽了就走~
(還順手拿了另一本.還在努力中)
新手上路.總是忐忑不安.邊行邊想這樣做好不好?恰不恰當?
雖然我算是沾過一些教育墨水的媽媽.照理說比一般人多接觸過一些教育理論知識.
但真的當起媽媽來了.還是如臨大敵.戰戰競競.
(之前當老師時應該要對家長們更客氣更體諒的啊~><)
廢話不多扯.進入正題.分享一下這本書的讀後感
英國兒科專家溫尼考特(D.W. Winnicott)曾言:
設計完美童年是不可能的事.費盡心力去這麼做對親子都有害.
最末章的這句話.真的切中我這媽媽的心啊.
雖然向來抱持懶人教養法.不過份保護.也不干預他的生長發展.任由他自由生長去.
(誠實地說.我一度想壓制他學站的衝動.因為覺得太早了..不過真的阻止不了><)
但其實面對大環境的無數刺激.總也會擔心.自己的放任式教養.會不會對孩子不太好.
所以看到專家建議嬰幼兒7.8個月起應提供聲光刺激.因其心智對聲音.光線變化極敏銳.
向翰翰媽借了聲光鋼琴.租了聲光玩具.想讓他有點音樂細胞XD
不過小子壓根沒興趣~尤其是鋼琴.按鍵發出音樂聲對他而言沒有吸引力.反而是練站學走的好幫手><
還一度苦惱於因為沒做好胎教.所以小飯糰可能沒什麼音樂細胞了XD
看完這本書.除了鬆了口氣.回頭去看自己幹的傻事.真的很好笑
到底該給孩子什麼.書裡其實並不想給讀者教條式的準則遵循.而是藉由觀察諸多案例後歸結出一些心得及經驗.
因為小飯糰還小.就個人感興趣的部分做個整理
欲速則不達
刺激過多可能擾亂睡眠.而幼兒需要在睡眠時消化.扎牢他在醒的時候所學的東西
現代社會瀰漫著一股:不要輸在起跑點上的氛圍.
不可避免的.躋身為媽媽後.或多或少也感受到這股焦慮感.
媽媽團裡總有積極的媽媽不停地更新孩子的最新進度.會翻身啦.會坐啦.會爬啦.會站啦.能放手站多久啦...等等.
尤其是同齡孩子的社團.大家會相互詢問孩子的最新進展.跟得上的好像就很厲害.還做不到的就很焦急.要怎麼教?怎麼激發他學爬(站)?
誰說同齡的孩子就註定得同時學會某一項技能?尤其是不同父母不同基因.基準點本來就不一樣.況且早會晚會有重大差別嗎?
強求他在身心條件當未具足之前就要他學坐.學爬.也太吃力了吧?!
除了基本發展動作外.還有額外花招.像是拍手.揮手拜拜等等
我也都沒刻意教小飯糰.當然有機會時會示意他作.例如爸比早上出門上班.跟爸比揮手拜拜.
其他時候就任由他去自由活動.放牛吃草~
不過偶爾也會聽到長輩提起誰誰的小孩才7個月就會拍拍手了.他會嗎?
我開始體會孩子的表現.是作父母(尤其是母親)的成績評量.
說不在乎孩子表現如何是騙人的.但我盡力不當最重要的事.而把孩子的健康成長發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不與他人作比較.
因為現在比發展速度.未來就會想比才藝.比成績.無窮盡的比較.換來的是壓力.
我自己就經歷過背負著長輩過高期待的痛苦壓力.不願此事再重演.
孩子的正業是遊戲
書裡是特別提學齡以前.但我倒覺得對適逢學齡時期的孩子.遊戲仍然很重要.
不過現代小孩面臨著所謂全球化競爭壓力大概是前所未見的.
幼兒園生活不只是排排坐.吃果果而已.也不只是學注音.學數數.
現在還得要學英文.學電腦.再加上一堆才藝教學:珠心算.棋藝.美術.樂器.運動(如直排輪.游泳等)
此外還有課後作業得親子一同完成的...
白天時間沒得閒.晚上也不見得可以休息.(除了課後作業.有些家長會額外安排才藝課)
小孩未必比大人輕鬆.搞不好行程表都比大人滿.
話說我成長過程根本就是野放來著.一離開學校就是自由時間.四處瘋隨便玩~
現在不也好好的.當然是沒有所謂的成就可言.但有個養得起自己的工作.不給社會造成負擔.夠了.
而且也愈來愈多跡象顯示.過早壓榨腦子只會造成心身症的機率大增.不絕對保證成功.
既然如此.不如放手讓他去玩吧.做他這時期該做的事.
玩具的迷思
新奇的.高科技.多功能的玩具.似乎總是比較好.尤其是標榜有教育功能的.更好.
我也因此而敗入了一顆貴松松的球><
其實一開始真的只想要一顆球.單單純純的球.想讓小飯糰丟著玩.滾著玩.等他再大一點可以一起丟接.
結果先是見社團媽媽團購洞洞球.覺得好像不錯.但礙於價格就把持住了.
後來又忍不住問買過的媽媽覺得好不好.得到不錯評價.就這樣也失心瘋地買了一個.><
因為它標榜著多功能.能刺激幼兒腦部發展.(中鏢)
小飯糰玩是玩.但我瞧不出它對小飯糰的腦部發育幫助在哪.跟一般球差別在哪?總覺得只是差在比較容易抓握.
但其實也沒有多特別的吸引力.我丟個紙團球.小子也一樣玩得很開心(好啦.紙團球不能拿進嘴裡咬啦)
書裡也提到所謂高科技電子玩具.孩子按一個鍵就好.反而限縮了玩的樂趣與創意揮發空間.很容易就膩了.
還不如傳統式的玩具如積木.色紙.裝扮衣服道具等等素材(有實驗及現場觀察記錄為證).
但對望子女成龍鳳的父母而言.愈是新穎尤其是富教育性.多功能的玩具.確實好像是比較值得花下去的投資.
也許買玩具前應該考量的不是投資性.而是孩子從中獲取的樂趣.
當然.面對孩子任性衝動的買玩具要求.也要予以克制啦.
說真的.有時候非玩具也可以玩很久~尤其是我家小飯糰正是好奇心旺盛的時期.什麼都嘛好玩~
給予他的空間及探索的自由.才是最重要的.
不過看到這章蠻多感嘆.我小時候在鄉下長大.雖然沒玩具.但是生活環境中隨便都嘛好玩.
爬樹.下田玩泥巴焢窯.水溝裡摸蝦玩水打水仗.山裡摘葉採花玩家家酒裡.海邊逐浪溪畔打水漂.
現在住都市裡.小飯糰只有附近的公園可蹓躂.可差多啦~
科技--適時適當的使用
高科技產品成了小小孩最好的保母.分擔父母隨時緊盯小孩.甚至是花費腦力體力跟小孩玩的任務.
我們沒錢給他買ipad當電子保母.但是家裡有電視電腦.
電腦還好控管.電視就麻煩了.因為有個愛看電視的老公.不論做什麼事都要開著電視機.
帶小飯糰時.盡可能不讓他看電視.就怕他未來成為電視兒童外.也擔心誘發AD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研究指出:1至3歲大的幼兒每天看電視時間每增加1小時.以後發生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機率就提高近10%.
我不敢奢求我的孩子多聰明.但至少學習與互動方面.我可不希望他有障礙.
所以只好能免則免.不讓他跟著我們看電視.
目前小飯糰會注意電視螢幕上的影像.但是不會直盯著瞧.看沒多久就會轉求其他事做.
未來就不知道啦~但我希望能將著迷電視的機率降到最低.也就是有限度的看.
優質的兒童節目.新聞.Discovery都是可以看的.但童年生活應該多采多姿.充滿各種有趣的事.不只是電視節目而已
紀律--說到也要做到
紀律這事真的是說容易做好難.
當媽之後才明白原來拒絕孩子還真不容易耶.尤其小傢伙使出淚眼功勢.不給(或抱)就哭.
一半是心疼.一半是心煩.說真的.讓步比較輕鬆.
不過隨著小傢伙愈來愈大.也愈來愈不能任由他老大高興怎樣就怎樣.
盡可能就讓他哭一會兒自討沒趣.慢慢地讓他明白該怎樣表現才適當.
雖然也開始面臨愈來愈不好控制的難關了.
例如外出用餐.坐到不耐煩.連玩具也不想玩就想爬起來或討抱.不滿足他的需求就哭.
若是我一個人帶他出去.大抵就由他哭叫去.反正我不去安靜得要命的餐廳用餐.吵一下無所謂.
就怕是跟其他人一起出去.那就比較麻煩了.通常都會怕影響旁人而妥協抱起來哄.
這點確實是我還要再加油之處(要先把臉皮練厚一點XD)
而訓練他乖乖吃飯也是一門學問.會站之後根本坐不住餐椅.用綁的也不太行了...
即使他再怎麼哭鬧也不准邊玩邊吃.但過程真的好痛苦啊~><
幸好是在家裡.還可以繼續堅持下去....不過偶爾也是會發發小脾氣吼2句的...XD
而隨著小飯糰漸漸長大.我想我還有得堅持的哩!
在急功近利的社會環境裡.能夠堅持自己步調去教養小孩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不想比較.但也深怕孩子落後喪失自信心.
我不想控制.但也害怕孩子失去掌握流失放縱.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作為媽媽的壓力似乎也愈來愈大.
被關切的不只是孩子的身高.體重.奶量.還多了會什麼啦?有沒有在教啦?
我相信孩子身心條件俱足.學習自然水到渠成.但是面對外來的壓力與關切.我也希望我能一直不放在心上.
給自己與孩子自由自在的空間.而不是壓力與焦慮.